查看原文
其他

【一起阅读】向左还是向右?——评路遥《人生》中的“选择”意象

张明盼 江苏工会 2023-01-12

文/音:张明盼

张明盼,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,将阅读和写作当作生活的双翼,信奉失意时睡觉、糊涂时看书、清醒时做事、独处时思考。





征稿启事

【一起阅读】栏目诚挚地邀请广大职工推荐自己“压箱底的书”,我们将进行有奖征集,聊聊咱职工和工会人自己的“诗和远方”。如果您也喜欢阅读、朗诵、分享,欢迎您向江苏职工之家邮箱投稿。

jsworker@163.com

(邮件主题:为你读书投稿 标题 姓名 手机号 投稿人简介)


书籍作者简介

路遥,本名王卫国,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,中国当代作家,代表作有长篇小说《平凡的世界》《人生》等。


向左还是向右?

——评路遥《人生》中的“选择”意象


《人生》是路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,主要讲述了青年高加林从梦想离开土地,到离开了土地,再到受挫后重又回到土地的故事。这其中穿插着他对梦想的执着,对爱情的抉择,以及对城市的向往。


作品通过对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塑造,揭示了当代青年应如何走好人生道路这一重大问题,即“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,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,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。”


70年代,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迫使农民退出社会中心,也使中国社会的农民观发生裂变。城乡巨变中,路遥的《人生》清晰地反映出这一时期传统农民、走出乡村的农民、城市居民三个不同群体的差异。主人公高加林的生存境遇正是那一时期农村青年所面临的困难:他们与乡村疏离,又被城市拒绝,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。


     然而,漫长人生充满了岔路口,但终究不能丢下做人的根。该书就是让高加林乃至所有的年轻人明白,什么是人生。


人生即选择。高加林放弃深爱他的农村女孩刘巧珍,这一丢,便再也找不回来。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不顾一切,只是高加林的心太大,他迫切想要摆脱农民身份,急于跳出农村的桎梏,所以当他有了更好的机会时,思想便有所动摇。在前途面前,他最终选择了城里人黄亚萍,彰显了在诱惑面前人性和意志的脆弱。这其中也映射出高加林的两次选择,这选择是主动的,对爱情的放弃、对生养他的土地的放弃。


纵观路遥塑造的刘巧珍人物,除了不识字以外,她善良、温柔、体贴、识大局,和高加林的“决绝”“自尊心强”“太世故”形成鲜明对比。作者着墨刘巧珍,就是写人在极其困难的境况下战胜苦难的崇高道德力量,其目的就是要借困难时人们心灵的高尚美好,来折射如今的现实生活。面对背叛,刘巧珍也做了两次选择,果断离开高加林、勇敢嫁给了农村人。


在《人生》的故事线中,路遥一如既往地将其推至一个悲剧式结局。当高加林跨进城市的大门,认为自己终于能够施展才华时,作者却笔锋一转,给高加林和黄亚萍都开了一个玩笑——他们本想追求更好的生活,从县城走向省城,成就美好人生,结果兜兜转转,却连最初的都找不回来。当高加林“走后门”被揭发免职后,他只能回到村里,做一辈子农民,梦想中的似锦前程也全成虚妄。此时,高加林又再次作出选择,这选择是无奈的,迫于压力离开黄亚萍和回归土地;与此同时,黄亚萍也作出了选择,这选择中既有自愿的成分,也有无奈的地方,即离开高加林、留在县城父母身边。


《人生》这部作品充满了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,随着农村、土地对高加林的再次接纳,路遥继而表达了他对黄土地深沉的爱与眷恋,让这片土地拥有宽厚的包容心,对任何人都能给予生命的关怀。


墨到此处,路遥便恰到好处的收笔,留给读者无限遐想。这并非是故事告终,也并非故意设置悬念,而是因为《人生》的故事本就没有结局,当人生的一个历程完结后,便又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。小说结尾留给读者太多的思考,高加林今后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?毋庸置疑,他将与土地纠葛在一起,土地也将带给他更多的人生。


毕竟,对年轻人来说,有梦想是好事,但在追梦中,脚要坚实地站在大地上!





了解书籍更多内容详情,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


爱读书的工友们有福啦

属于你自己的“电子书屋”来咯

进入“江苏工会”APP

点击“职工书屋”

即可在线享受海量书籍

可读、可看、可听

全!部!免!费!



扫码下载“江苏工会”APP

星标“江苏工会”

娘家人与你第一时间相见


注:部分图片、内容等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,请作者与我们联系获取稿费或要求删除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
编辑:欧阳奕

审核:马亚东

校对:李澍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